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化”倾向-极品下载论坛 - Down512.COM

极品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化”倾向

[复制链接]


1840

主题

1886

帖子

893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0:3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浅层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浅层化已成为制约课程开发长效化和课程教学常态化的瓶颈。
  1.课程意识的低弱。一是课程解读意识弱。学校和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含义解读空缺,认不清校本课程合法的课程地位,学校要么对其置之不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挤占其课程时空,要么将其简单等同于选修课、活动课,执行了之。一项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有40%的教师从未听说过校本课程,90%的校长稍有了解,只有一所学校正在启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二是课程改造意识弱。一方面,教师对实践成形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低水平重复,没能以“课程”的上位意识和实践技术加以改造、组合,提升为具有课程规范、特征、价值的校本课程,实现选修课、活动课向课程的回归。另一方面,对现有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成不变,点状散布的特征。有的校本课程虽有百门之多,但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失衡,课程门类缺失,课程布局散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食”。由于缺少对校本课程有效地统整、改造、优化、规划和发展,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分散,层次偏低,效益不高。
  2.课程目标的片面。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及应试教育的强势影响,校本课程在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对于国家课程,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全盘照搬国家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的目标体系和模式,使得校本课程俨然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从而丧失自身独特的课程目标取向。对于学校发展目标,一些学校将其发展目标过多寄望于校本课程开发来实现,只要是与学校有关的发展目标都往校本课程这个“箩筐”装,将校本课程开发推向“全能”,过分强化功利性的短期“物化目标”,例如,为了晋级xx级达标中学、xx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学校、xx先进教工之家、xx安全教育先进学校、xx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xx绿色学校等等。对于教学目标,一些教师的课程教学未能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普遍倚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侧重知识体系的强化,偏重书面作业的布置,出现课程讲授多于社会实践,书本知识高于生活经验,结果推演重于过程参与,致使学生“一个人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
  3.课程内容的唯师。校本课程开发由于课程开发主体的单一,课程审议制度的空缺,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出现课程内容的唯师化病征。一些教师胸无课程现事,眼中无课程现时,爱开什么开什么,想开什么开什么,能开什么开什么。教师喜欢旅游,就编成“中国旅游常识及指南”;喜欢下棋,就编成“中国象棋基础与实践”:喜欢上网.就编成“精彩的Internet世界”……这直接导致校本课程迷失在教师“个人主义”的范蠡之内。其弊端有二:一是造成课程取向的走位。课程内容的唯师化将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禁锁于师本一隅,专断独行。校本课程的校本之名和师本之义终归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一切学生的发展。毋宁说,外在于学生学习主体的需求,无视学生学习层次的适切性,游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校本课程开发都只是“零开发”,充其量是一种做“无用功”课程。从更深一层而言,唯师化的根本缺失在于在决定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的评判标尺上,囿于教师单维。本末倒置,疏于以“生本”为决定性权重统摄下的学校、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多元课程决策要素的整体考量。二是造成课程实施的低效。首先,致使课程目的的个人化。课程内容的唯师,致使教师的课程实践抱一己之见,各自为政,缺乏对校本课程开发目的的整体把握,开头常是“一哄而上”,倚重校本课程的短期开发,结尾多是“一哄而散”,阻碍课程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致使课程内容的单一化。教师仅凭个人狭隘经验编写课程,缺乏关照各门课程间内容关系的通联和整合,导致校本课程内容或单一,或累赘,或重叠,最终开发出的只是一门门孤立的课程,难以整合为一个:和谐有机的课程版图,造成校本课程实践的失衡和无序。
  二、课程实施的无序化
  学校未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学校课程的发展规划,缺乏长效的课程制度保障,缺失教师开发团队的营建,以及片面的课程评价方式,致使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沦为一种无课程计划、少教学规范、缺教学师资、低教学投人、无评价指标的“应景式课程模型”。
  1.课程实施计划的踩空。学校普遍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挂在嘴边,尽管如此,校本课程开发仍未实质性进入学校学年的课程计划。有的学校课程计划虽有计划安排,但光“书”不练;有的虽有校本课程的名词出现,但缺详尽的实施说明;有的干脆忽略不计,拒之门外。这直接导致校本课程合法课程地位的丧失,引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课时、师资、设施、评价等的连锁踩空。以最典型的课时安排为例,情况有四:一是校本课程课时被压减,等同于每周的一节班会课。二是挂羊头买狗肉,校本课程有名无实,早被内定为其他课程。三是弄虚作假,准备两张课程表,一虚一实,校本课程为虚。四是,校本课程连名头都没上,一律放空。
  2.课程审议机制的空缺。课程审议机制的“空”表现在:一是空白。学校无课程审议委员会,没有建立课程审议制度,无法对校本课程在取向上进行价值规范和目标引领,在决策上广开言路,遵循程序文明,在开发上提供合理性论证和技术程序指导,在实施上提供制度保证和信息支撑,造成校本课程开发陷入无政府主义的一盘散沙。二是空洞。虽有课程审议委员会,但职能定位不明,课程审查能力不足,人员结构单一,缺少专业人士指导。所谓校本课程的审议常是自己审自己,多走过场,欠缺对课程内在品质和合理性的深层考查,致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决策出现“拍脑袋”、“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3.课程管理机制的乏力。校本课程在学校中被称为是一种“三不管”的边缘课程。一是没“衙门”管。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管理中地位地下,被称为“民问课程”。开设校本课程在一些管理者和教师眼中是“副科”。是为凑足工作量的边角料,不屑一顾。请教务处管,推脱事务繁忙,仅负责教师校本课程的登记和排课。让教研室理,托词能力有限.仅负责收取教师校本课程的教案和从旁指导。这样一来,校本课程的管理呈“钟摆状”,实践起来多成为“半截子课程”。二是没“规章”管。目前,尚未出台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教育法规、实施规范、监督机制、奖惩细则等课程实践机制,只规定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的一级以及所占课程比例,致使校本课程的课程约束力不足,学校大多无“法”可依,普遍疏于校本课程的建章定制,且战且退。三是没“人”管。一个是没人愿意管。校本课程由于未能取得学校课程的合法地位,相关课程运作机制和规范的欠缺,实践起来颇有“求爷爷。告奶奶”的意味,大多近而远之。另一个是没能人管。课程专业人才的稀缺,课程开发技术的欠缺,课程开发意识的低弱,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没人能扛大旗。
  4.课程开发主体的涣散。一是课程主体的两极分化。从教师与校行政的关系上看,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行政在课程管理中推行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造成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只管“开”和“教”的服从角色,而学校行政只顾“管”和“评”的指令角色。教师课程主体地位一度受到压制、削减、贬低,二者关系处于一种我说你做,我讲你听,我给你受的主从关系,造成课程实施者与管理者的隔离,挫伤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上看,能开者和不能开者分化突出。在一些学校中,校本课程开发被视为少数骨干教师的“特长课程”,而不是全体教师平等参与的“共同课程”,致使多数教师望而却步,冷眼旁观。需开者和不需开者分化明显。校本课程开发被视为是一些教师补足工作量的“利益课程”,而不是全体教师均需尽职尽责的“公益课程”,致使相当部分教师置身事外,不闻不问。二是教研组织方式的支离。不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中,仍沿用“金字塔式”的教研组织方式。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师被划归和分散到各自的学科教研组,而各学科教研组又分为各年段学科教研组,而各年段学科教研组又再细分为各年段学科备课组。教师不得不忙于各自教学和学科教研组活动,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参与教研室组织的校本课程研讨,很多时候教研室只能“借船出海”,参与教师也是三三两两、断断续续。再者,按此种学科课程研讨方式,校本课程到底该划入哪一学科组?教研方式的框限直接导致了这一课程的研讨陷入要么唱“空城计”,要么呈“清一色”,要么简单“大杂烩”的境地。
  三、课程资源的静态化
  校本课程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片面、单一的静态化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物化。一些学校将资源开发仅盯在“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存课程资源上,如,偏重于盘点有无多媒体教室、音像设备、电脑、校园网、图书馆等硬件资源,并且试图对非实物性资源强行进行物化剪贴和格式化,例如,对周边尚未成形成熟的人文风俗和学校尚在酝酿的办学思路,简单移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以文本的方式编排了事。造成以下偏差:一是造成资源开发的短期化。以物化方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常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采取“先开枪后瞄准”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现成现用不顾长效长远,致使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出现短时“雷阵雨”现象。二是造成资源开发的表层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物化倚重资源的数量追求,要求可计量,可再现,可测量,致使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重数量的增长轻质量的提升,重速度的追逐轻效益成本的考查,重形式的套用轻资源特性和效能的选择。
2.课程资源开发的文本化。文本化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静态化的又一表现。一些学校简单从文本到文本进行收录、移植和拼凑,闭门造车,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纸质校本教材的编写。其偏误有二:一是“校本课程教材”这一提法和做法,超越学校课程权限。“教材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国家有相当严格的教材编审和教材选用制度。在现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学校还无法有这样大的权力,大多数学校也不太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二是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仅限于纸质文本教学材料上,势必造成校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呆板、单一,缺乏多样性、弹性化,更重要的是导致非纸质文本课程资源的大量闲置和荒废,极大窄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域界范围,校本课程开发也由此走向一本定终身的橱窗。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作者:陈世滨)

找歌不易,有闲钱的大佬请打赏碎银一二!

×

ღ谢谢ღ 祝您开心快乐、事业有成发大财!

ღ谢谢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own512.COM  

GMT+8, 2024-5-15 19:41 , Processed in 0.115939 second(s), 24 queries .

极品下载 快乐分享

© 2013-2016 Down512.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热心网友搜集整理提供,所有个人行为言论均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任何相关责任. 如您发现有侵权行为,请立即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同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